本文实地探访杨浦滨江南段最新改造项目——原国棉十七厂旧址转型的"上海国际艺术湾",通过建筑设计师、商户和原厂职工的多元视角,展现上海在保留工业记忆与激发城市活力之间的平衡智慧。


上海品茶论坛
【记者 王立伟】当清晨的阳光透过锯齿形厂房的北向天窗,洒在斑驳的红色砖墙上,63岁的徐建国站在杨树浦路2866号门前久久驻足。这里曾是他工作三十年的国棉十七厂细纱车间,如今门口挂着"纺织记忆馆"的铜牌。"机器轰鸣声变成了钢琴声,"他指着改造后的挑高空间里正在排练的交响乐团,"但这些钢架结构一点没变"。

作为上海滨江贯通工程的重要节点,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的上海国际艺术湾于今年6月全面开放。该项目保留了7栋历史建筑和2座工业构筑物,包括始建于1921年的英式厂办大楼和长达400米的输棉廊道。负责改造的华建集团首席建筑师周健向记者展示设计图纸:"我们采用'新旧缝合'策略,在锯齿形屋顶加装智能调光玻璃,既满足展陈采光需求,又维持了建筑外观的历史质感。"

记者调查发现,该项目创下上海工业遗产改造的三个"首次":首次将输煤码头改造成水上剧场,首次在工业仓库内嵌入全景声影院,首次实现纺织机械的原位艺术化展示。在由清花车间改造的数字艺术中心,策展人林薇正调试名为《纱线宇宙》的沉浸式装置:"这些投影轨迹完全参照当年纺纱机的运作参数,让观众能触摸数据化的工业记忆。"

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然显现。杨浦区文旅局数据显示,艺术湾开业首月接待游客4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营收增长67%。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城市文脉的延续——项目专门设立"纺织工人口述史"工作站,已采集327位老职工的影像资料。正如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所言:"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这种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正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全文共计2187字,含现场采访4处、数据引用5组、专家观点3个)
阿拉爱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