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从捕鸟人到护鸟人的身份转变

爱上海419论坛
凌晨四点的崇明东滩,老渔民陈建国打着手电巡视滩涂。他腰间别的不再是捕鱼网兜,而是红外线望远镜和记录本。"看那边!"他压低声音指向芦苇丛,三只黑脸琵鹭正在觅食——这种全球不足5000只的珍稀鸟类,去年在崇明观测到127只。
2002年保护区成立时,陈建国是带头抗议的"钉子户"。如今他的老宅变成生态教育展馆,墙上还挂着当年用过的捕鸟工具。"政府帮我们在新村开了农家乐,收入是以前的四倍。"他翻着相册展示:孙女穿着印有琵鹭图案的校服,游客中心售卖着候鸟造型的绿豆糕。
这种转变背后是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区提供巡护员岗位,高校开设湿地保护课程,就连非遗传承人都在创作鸟类主题的灶花画。今年春天,陈建国带着上海来的观鸟团辨认了17种候鸟,有位德国游客用他名字命名了新发现的鸟道。
夕阳西下,潮水漫过古老的捕鱼陷阱。这些曾改变地貌的工具,如今成了讲述人与自然和解的活化石。
end
上海花千坊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