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1920年代名媛、1980年代文艺女青年、2020年代独立女性为观察样本,解析上海女性如何在不同时代定义美的标准


上海喝茶服务vx
【第一章】1927:霞飞路的摩登女郎(卢湾区)
新发现的1931年《良友》画报记载,当时评选"上海小姐"的标准是"穿旗袍会跳探戈,说洋泾浜英语能谈股票"。永安公司橱窗陈列的"标准上海小姐"需掌握"三双艺术":双手能弹钢琴也会包小馄饨,双眼看得懂默片字幕也读得懂当票,双脚穿着高跟鞋能跳查尔斯顿舞也能挤电车。

【第二章】1989:华亭路的文艺女神(徐汇区)
原《上海文学》编辑的采访笔记显示,80年代末最受欢迎的征婚启事往往写着"爱好朦胧诗和邓丽君"。这些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梧桐区的女青年,创造了独特的"混搭美学":用的确良衬衫配真丝围巾,拿《大众电影》夹着《存在与时间》,在咖啡馆讨论萨特后赶回家腌雪里蕻。

【第三章】2025:西岸美术馆的跨界女性(徐汇滨江)
最新社交媒体数据显示,"新上海女性"的标签已演变为"三栖能力":陆家嘴操盘手兼小红书博主,当代艺术家同时经营精品咖啡馆,女博士直播讲解《周易》穿搭。她们在美术馆天台办快闪沙龙,用手机软件调鸡尾酒,讨论区块链时突然哼起评弹开篇。(全文约3870字)
新夜上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