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民国名媛、国企改革先锋和数字原住民三个代际的上海女性代表,解码这座城市独特的女性成长基因


上海龙凤419社区
【1930s:霞飞路的时尚启蒙者】
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裁缝店里,94岁的陈曼丽仍能准确说出1936年最流行的旗袍领型。"我们那时候的姑娘,宁可饿肚子也要做件新旗袍。"作为上海滩最后一位在世的女校"交际花",她记得如何用进口玻璃丝袜搭配小羊皮高跟鞋。在陈奶奶珍藏的相册里,有张特别的黑白照片:一群穿着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学生,站在沪江大学门口举着"妇女解放"的标语。如今她的曾孙女在伦敦时装学院任教,每年带回的毕业设计都会让老人感慨:"现在的姑娘们,比我们当年敢穿多了。"

【1980s:纺织厂的女工诗人】
原国棉十七厂的车间主任王彩凤,至今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1979年,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挡车工,在《萌芽》杂志发表了轰动文坛的组诗《纱锭上的月光》。"那时候我们车间姐妹,都偷偷在记码单背面写诗。"在她泛黄的笔记本上,还留着舒婷的亲笔批注。最让她骄傲的是90年代带领下岗女工创办的"霓裳"服装厂,如今已成为非遗传承基地。上周,她刚为00后孙女修改了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商业计划书,主题是"人工智能+传统纺织"。

【2020s:元宇宙里的弄潮儿】
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54层,29岁的游戏公司CEO林夏正在测试最新虚拟偶像。这个斯坦福辍学的"沪漂二代",开发的《海上花》元宇宙剧场已吸引百万用户。"上海女孩最厉害的是能把浪漫主义变成商业模式。"她边说边演示如何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周璇的经典舞步。作为"数字海派文化"推广大使,她策划的"电子旗袍"项目让年轻玩家通过游戏任务收集传统纹样。办公室墙上的电子相框循环播放着她与奶奶的合影——一位穿着50年代列宁装的纺织女工,背景是苏州河畔的老厂房。
新夜上海论坛